文/深色梧桐
2008年聯合文學營,蔣勳先生特地遠從法國返台的這場專題演講,是這次學員眾所矚目的焦點,有些為蔣勳的風采而來、有些為文學的狂熱而來、有些為心底那點孤獨尋求出口而來。我帶著蔣勳的近期著作《孤獨六講》,在元智大學體育館內,享受蔣勳用他低沉柔軟的聲音,娓娓道來所謂的孤獨,全場寂靜如同處身於一個人的時候;我,為享受一場孤獨的美好而來。
人是矛盾的個體,某一部份的自己,在某些時候會需要群體關係的慰藉,而有時渴望孤獨的與世隔絕。國中時候,我很愛把自己關在房間裏,也許是讀本書、聽音樂、甚至在房裏看著和家人在客廳的同一頻道電視,卻就是不喜愛走出房門,接受家人的關懷,因為我喜歡獨自品嚐年少愁滋味,用反抗群體關心來宣示自己的獨立自主。透由那段時期與自我的對話,我得以沉靜、書寫,但我還學不會如何在渴望孤獨與群體關係中取得平衡,一直到現在,都是。
而不可否認的是,也許就是還學不會,所以對於孤獨完成的過程,無法進行得很順利,有時會害怕孤獨,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,或者,希望了解別人正在做些什麼,來看待自己是否被丟到世界的另一邊了。就像一個貪玩的小孩,喜歡從父母的身邊,跑去別處玩,卻又會不時回頭,看看父母親是否依舊站在原處,才能產生安全感,放心地繼續玩。這,或許就是一種無法獨自完成孤獨的一個現象。
研究所在嘉義完成學業。二年級時,搬出宿舍一個人住,那時偶會有同學邀我一同共宿,但因著渴望享受孤獨,所以捥拒了。這個時期,是我在「學習」面對孤獨的階段,我喜歡享受獨自寂靜的空間感,並處理生活;只是之所以會說「學習」,是因為從現在的角度反推那個獨自在外住宿的日子,但重回當時,我是自以為可以面對全然地孤獨,其實仔細回想,那時根本沒有準備好,也或許根本沒有準備好的時候,是我能承載孤獨的程度無法100%。但當時的自以為是,讓我數度問一位能享受絕對孤獨的好友「你一個人很無聊吧。」,她信心飽滿地回答我:「不,我很享受。」,對這件事至今我還愧疚著,因為當時我用我對孤獨的不成熟,反觀我的好友,其實在詢問的當下,「無聊」的那個人是我,我只是像個小孩,希望有個人跟我一樣,卻褻瀆純屬他人完成的那份寧靜(也或者她早已看穿我的貧瘠?!)。
再來談談每個人對於孤獨的承載力。若把每個人放在測量孤獨的量尺上,每個人則有所不同,有些人需要很多的孤獨空間來完成內心的完整,有些人則無法忍受而需要尋求很多的群體關係。可是,即使是群體關係,也會有孤獨的時刻,每個人都是一個絕對的個體,能夠面對在關係外的孤獨時刻,是每個人的必須能力,否則即使強迫進入人群,也有巨大的孤獨來襲。而除了關係外的孤獨時刻是必要面對之外,還有一部份即是內心所需求的,內心所需求的孤獨跟被動等待關係外的孤獨,絕對不會是等量的,如果是等量的,就不會有害怕孤獨或享受孤獨這件事情產生了;正因為它的不等量,這件事才值得被討論,人也才會有「感覺孤獨」的狀態產生。
所以,人類都必須面對如此「不等量」的一種情況,學會享受孤獨就變絕對必備的一種能力。當孤獨的需求指數低時,請面對你必須面對的基本孤獨值;而當對孤獨的需求指數高時,也在群體關係裏拉足你所需要的孤獨空間,不用委屈、不用習慣、不用絕對妥協,當你完成自己所需的孤獨程度時,自身的心身靈才得以完整、滿足,才有心力去面對複雜的群體關係,而不致使自己精疲力盡。但當時代愈進步,人類所面對的群體關係則愈複雜,有時會有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的感慨,例如:女人。
儒家社會的女人,要身兼多種角色。我今天並非因為我是女人而提出這樣的論述,但的確在家庭關係中,女人常常不自覺地犧牲了自身所需要的孤獨空間,奉獻於照顧家庭的各種關係裏,而掉進最後無法處理孤獨的情境。現今,坊間書店很流行「大女人」專書,其實談的倒不是要女人變得很自負、不懂付出、爾或掌權,而談的是一種完成自我的狀態。當女人可以從群體關係中,抽出足量的時間來完成自己所需要的寂靜,那女人可以更完整、更美好,自然家庭會更幸福。
可是,如前所述,每個人對於孤獨的需求值不同,所以家庭成員不見得能理解並接受女人所需要的孤獨程度,此時,就會產生磨擦,此時,女人應該怎麼做? 蔣勳 先生告訴我:「智慧。但以完成自身的孤獨為重要。」而其中的「智慧」兩字太浩瀚,我所能想到的方式是「溝通」,可是透由「溝通」或許可以讓親人「理解」(光要達到理解,可能就需要很長時間的討論),再來才有可能「接受」。也許,這就是在儒家的群體關係裏,要實踐老莊所贊成的「孤獨」,每個人所需面對的課題,這個課題或許可以順利完成,那恭喜你!若無法順利,建議請用溫和的方式繼續努力,正因為每個人還需要群體關係,所以,請儘量達成個人所需要的「孤獨值」,但若無法完全達到你的100%時,也許能保有80%也不錯,因為你身邊的人,所需的孤獨值也許只有60%。請尊重家人所需要的孤獨,也尊重家人所需要的溫暖。兩者,缺一不可,因為人是矛盾的個體。
註:此為個人聽完 蔣勳 先生演講後,所整理出來的心得及觀感,供參。
留言列表